仲夏将至,随着全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甘肃正以“时不我待”的姿态,紧锣密鼓推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以丝路文化为底色、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创新服务为引擎,全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从项目布局到设施优化,从品牌推广到服务提质,一幅“如意甘肃”的文旅新图景正在黄河之滨徐徐展开。
项目攻坚,基建升级重塑旅游体验。近日,甘肃省以陇粤相亲·合作共赢为主题,在广州、深圳开展文旅产业招商推介活动,成功签约22个重点项目,涉及金额61.75亿元,此举既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招商引资攻坚年部署的关键行动,更搭建起深化跨区域文旅合作的战略平台。在交通基建领域,为破解“大景区通达难”痛点,兰张高铁武威至张掖段通过创新施工组织,正以中国高铁史上罕见的“压缩工期”冲刺2027年通车目标;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后,客运航线网络拓展至22条,构建起空中丝路新格局;甘南冶力关至扎尕那旅游公路完成品质化改造,打造出海拔3500米的高原自驾黄金线路。创新科技赋能方面,全省4A级以上景区全面部署智慧导览系统,敦煌研究院推出“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利用VR、三维建模等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新技术,让千年壁画实现720度全景交互;嘉峪关关城遗址通过现代监测技术对古长城进行三维扫描和赋存环境监测,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新范式。
业态创新,“文旅+”融合释放消费潜力。甘肃深挖文化IP价值,构建起文化+旅游+体验的差异化产品体系,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张掖丹霞景区突破传统观光模式,引入低空飞行旅游项目,游客可乘直升机俯瞰彩虹山地质奇观,形成空中观丹霞、地面赏地貌的立体体验;临夏立足中国花儿之乡非遗优势,开发的保安腰刀锻制、临夏砖雕制作等非遗研学课程,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参与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也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庆阳环县以最长羊肉串吉尼斯挑战赛为引爆点,结合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形成舌尖与文化的双重吸引力;金昌市通过梨花节、吃货节等县域节会,构建起一县一节的特色营销矩阵。在这样的创新驱动下,甘肃文旅业迎来高质量发展。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省接待游客量突破810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11.7%,旅游综合收入增幅达16.5%。从文化IP深度开发到乡村旅游全面升级,甘肃正以创新业态组合重塑旅游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品牌营销,全网联动引爆流量热潮。甘肃文旅厅创新营销策略,构建“线上+线下+国际”立体传播体系。在线上营销领域,结合短视频平台开展“甘肃麻辣烫及特色美食大PK”直播,单场活动最高吸引超3000万网友互动,带动省博物馆神马来了IP文创产品淘宝月销突破1.5万件,形成流量带货+文化传播的双向赋能。线下渠道建设方面,在西安、上海等核心客源地实施甘肃文旅周精准营销,通过数字光影复现敦煌壁画、非遗舞蹈快闪等沉浸式展演,构建起文化展演+旅游推介的体验式营销场景。国际传播层面,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战略平台,推出多语种《丝路甘肃》系列宣传片,实现境外社交媒体矩阵粉丝突破300万。同时通过2025丝绸之路(甘肃)国际旅行商大会,与42国旅行商建立战略合作,推动文旅资源精准对接全球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全省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2%,乡村旅游消费增幅达35%,立体化传播体系正助推甘肃文旅向品牌国际化、营销数字化、体验场景化的3.0时代迈进。
服务提质,智慧旅游破解“甜蜜烦恼”。面对五一及暑期旅游高峰,甘肃文旅系统以全域服务升级构建安心游保障体系,形成智慧管理、交通优化、品质服务三位一体的应对方案。全省4A级以上景区全面部署30秒入住、20秒入园智慧系统,通过人脸识别与票务系统联动,实现游客分流效率提升。配套服务同步升级,兰州建立景区餐饮单位动态评级制度,实现流动餐车GPS定位和明厨亮灶全覆盖;敦煌推出畅行月惠民政策,免费开放上万停车位,同步实行市区公交全域免费乘车。在交通服务优化方面,陇南构建柔性执法+智慧引导服务体系,于高速出口、景区干道设置电子引导屏,对外地车辆实施轻微违章首违不罚政策。与此同时,全省开展微笑甘肃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在鸣沙山月牙泉、张掖丹霞等重点景区设立文旅管家服务站,提供英日韩多语种导览、紧急医疗救援、投诉快速响应等一站式服务。2025年一季度,全省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增至2.3天,旅游投诉率同比下降21%,服务提质成效显著。
从驼铃声声的古老丝绸之路到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旅高地,甘肃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力、服务之诚,迎接八方来客。这个夏天,让我们走进甘肃的万里豪情、千尺柔肠,以历史为韵脚,见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体验风土人情、旖旎风光。(金川区委组织部 邵文玉)